特征1:刻板印象的认知成分。

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有关,对某人或某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偏见的认知基础和根源。

特征2:信息来源的有限性或错误性。

人们常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特性,或者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。如看到某些干部贪污 腐败,就认为整个机关干部都作风腐化听到别人议论某人某方面表现不好,就对该人全盘否定。

特征3: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。

人们常有在资料尚禾收集齐全时,就断然下决定的倾向。对人的印象的形成也存在这种-情况。在这方面,偏见和误解不同,若对他人有误解,会在接收到新的信息后改变原来的看法,而持偏见态度的人即使面对相反的事实,也不愿改变原来的态度。

特征4:过度类化的倾向。

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有光环效应的倾向。如果他喜欢一个人,就会认为他有很多优点,否则就会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。

偏见的本质特征

(一)偏见

1、定义:偏见(prejudice)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。

2、偏见是一种态度。态度是情感、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。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,一个存有偏见的人,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,歧视他人,并认为他人无知而危险。

3、偏见可能源于刻板印象。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,它通常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。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,为了简化世界,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,美国人开朗等。刻板印象可能是积极地,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,也可能不准确。当刻板印象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时,刻板印象就会出问题。

(二)偏见的表现

1、种族偏见 普天之下,每个种族都曾是少数群体。人们一方面感受到无所不在的顽固偏见,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偏见。

2、偏见的微妙表现形式

(1)内隐态度 偏见为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提供了最好的证据。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(有意识的)态度和内隐(无意识、自动的)态度。一系列研究已经证明,偏见和刻板印象可以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产生。

(2)善意歧视 善意的歧视表现为某种怜悯姿态。例如,肯特•哈伯将一篇写得很糟糕的文章给斯坦福大学的白人大学生,请他们进行评价。相对于被引导认为作者是白人的情形而言,当大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黑人时,评定的分数相对更高,也很少发表严厉的批评。这些评定者,或许是为了避免表现出偏见,他们采用不那么严厉的标准,对黑人作者更宽容。哈伯指出,这种“赞扬过度和批评不足”,可能会阻碍少数种族学生取得好成就。

(3)性别歧视 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中,有两个结论是毫无疑义的:存在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,并且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,刻板化群体的成员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。在一项调查中,杰克曼和森特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要比种族刻板印象更强。刻板印象(信念)并不是偏见(态度)。刻板印象可能为偏见提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