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含义不同:
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,起源很早,《礼记·王制》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,《孟子》则有“力役之征”的记载。
劳役意思是:
1、指强迫的劳动。
2、指(牲畜)供使用。
3、为政者役使人民作工,强迫的劳动。
4、奴仆向其地主应当提供的一天或更长时间的无偿劳动(如:修路)。
5、指统治者强迫人民出劳力当差服役。
6、劳苦。
二、出处不同:
徭役出处:
1、《韩非子·备内》:“徭役少则民安,民安则下无重权,下无重权则权势灭,权势灭则德在上矣。”
2、唐·陈子昂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》:“当时燕齐海岱,赢粮给费,徭役烦苦,人以不堪。”
劳役出处:
1、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无轶民,无劳役,无寃刑。”
2、唐·钱起《送张管书记》诗:“边事多劳役,儒衣逐鼓鼙。”
徭与役区别
徭,读作:yáo 。基本字义是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:徭役。
役(拼音:yì),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。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。此字本义指役使,引申指仆役、差夫,由此引申为动词,指服役、戍边。亦引申指职事、微官、门生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