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
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

和风细动帘帷暖,清露微凝枕簟凉。

梨花满院飘香雪,高楼夜静风筝咽。

荻花秋,潇湘夜,橘洲佳景如屏画。

暗柳萧萧,飞星冉冉,夜久知秋信。

江上一笼统,井上黑窟窿。

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

云淡风高叶乱飞,小庭寒雨绿苔薇,深闺人静掩屏帷。不同的诗不一样的意景,展现出别样的优雅、情怀、境界或享受。

各个角度感受美的诗词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

醉后不知天在水,满船清梦压星河

海棠未雨,梨花先雪,一半春休一

我有一壶酒,可以慰风尘

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

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

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
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

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人生只似风前絮,欢也零星,悲也零星

最是人间留不住,朱颜辞镜花辞树

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

云破月来花弄影,明日落红应满径

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

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
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

各个角度感受美的诗词

北宋诗人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赏析:

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,游览庐山。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。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,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说理,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,如果主观片面,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。开头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实写游山所见。庐山是座丘壑纵横、峰峦起伏的大山,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。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、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。

后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的体会(心中所想)。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,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,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,局部而已,这必然带有片面性。游山所见如此,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。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,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—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,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,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,摆脱主观成见。

这是一首哲理诗,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,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,借助庐山的形象,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道理,因此亲切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