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·汉弥尔顿·詹内(EliHamiltonJanney)发明的。
詹内对1860年美国人依士洛·米勒(FzraMiller)发明的垂直式平面车钩加以改进,制成了一种新的自动挂钩,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专利权。以后,他又继续改进,在1873年4月29日得到第二次专利权。
而在当时,我国还没有开始建造铁路。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有很好的性能,所以1887年美国车辆制造技师协会就正式建议采用詹氏(内)挂钩。1893年,美国国会开会通过了要求各铁路公司限期采用詹氏(内)自动挂钩的决议条款。到1902年为止,美国铁路约有90%的货车已安装了自动挂钩。这种自动挂钩的图样,与我国现在使用的自动车钩基本上是一样的。
詹天佑是1888年,即詹内取得专利权20年后,才由广东水师学堂北上,正式到铁路任职。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在英语中写作JanneyCoupler,在我国的铁路材料目录中就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。再加上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,所以造成“众善归尧”的误传,把詹氏车钩误解为詹大佑发明的挂钩。
火车接头是谁发明的
詹天佑发明的。工作原理:车钩主要由钩身、钩头、钩尾三部分组成。钩头由钩舌、钩舌销及车钩三小件组成。车钩三小件包括钩锁铁、钩舌推铁、下锁销。下锁销与下锁销连杆相连,再加上为开启车钩设置的钩提杆就形成了完整的车钩开闭系统。
当上提钩提杆,钩提杆顶起下锁销连杆,下锁销带动锁铁上提并顶起推铁,推铁踢开钩舌从而开启车钩。相反,如要实现两节车厢的连接,一方开启车钩,另一方推动车厢接触开启车钩,钩舌使推铁转动从而带动锁铁,锁铁下落保证车钩锁死,进而完成火车的连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