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吓”最先以咒语音译字的形式出现于南宋的道家文献《灵宝玉鉴》中,此时“吓”的字形已产生。“吓”同“呀”“呢”“啊”“哪”等语气词一样,它本是一口头音节,后来借用谐音字“下”的字形,增加“口”旁以表示与嘴有关,造出了“吓”这个语气词的字形,明清时期被频繁运用于浙江、江苏等地的民间戏曲、小说文本中。“吓”字的字形产生之后,因为“吓”和“嚇”读音相近,且由于简化字形的历史趋势,“吓”和“嚇”开始合流,它们互相吸取了对方的一些意义和用法,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意义,开始在文献中出现。

吓的造字原因

吓”,普通话读音为hè、xià,最早见于傅抄古文字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。繁体字为“嚇”,从口赫(he)声,赫有威胁之意简体字为“吓”,从囗下声,下有退让之意。“吓”的基本含义为恐吓、恫吓,如吓骗吓的引申含义为用以表示不满。

在日常使用中,吓也用作动词,表示使害怕,如杀鸡吓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