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商业化的碳材料、硅、锡金属及金属合金等通过制备核壳结构材料、表面包覆、掺杂改性等措施仍不能满足大规模高容量、小体积锂离子电池的要求,且上述材料在脱嵌锂循环过程中发生体积变化,致使充放电循环后电极材料颗粒之间及其与集流体之间接触不良,形成“孤岛”效应。
“孤岛”效应会导致电极材料、导电剂炭黑和集流体之间的导电网络被破坏和电阻增加,电池的循环性能下降,同时碳材料表面会产生锂枝晶,会刺破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,严重时导致电池爆炸、起火。
原创 | 2022-11-24 21:53:18 |浏览:1.6万
目前商业化的碳材料、硅、锡金属及金属合金等通过制备核壳结构材料、表面包覆、掺杂改性等措施仍不能满足大规模高容量、小体积锂离子电池的要求,且上述材料在脱嵌锂循环过程中发生体积变化,致使充放电循环后电极材料颗粒之间及其与集流体之间接触不良,形成“孤岛”效应。
“孤岛”效应会导致电极材料、导电剂炭黑和集流体之间的导电网络被破坏和电阻增加,电池的循环性能下降,同时碳材料表面会产生锂枝晶,会刺破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,严重时导致电池爆炸、起火。
Copyright 2005-2020 www.kxting.com 版权所有 | 湘ICP备2023022655号
声明: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联系邮箱:47085,108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