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辨真伪 bù biàn zhēn wěi
成语解释 辨:分辨。伪:虚假。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。
成语出处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十九回:“晋文公先年过曹,曹人多有识得的,其夜仓卒不辨真伪。”
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成语用法 作谓语用于处事
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
辨真伪成语
【成语】: 明辨是非
【拼音】: míng biàn shì fēi
【解释】: 分清楚是和非、正确和错误。
【出处】: 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慎思之,明辩之,笃行之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失祀者,所以定亲疏,决嫌疑,别同异,明是非也。”
【举例造句】: 八、九年的部队生活和她的特殊地位,养成她举止老练、大方、明辨是非。 ★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四章
【拼音代码】: mbsf
【近义词】: 是非分明
【反义词】: 是非莫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