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,心定,方能神情自若,任何时候,只要我心不动,一切终会豁然开朗。

主要是针对现代人普遍浮躁,嘴里不停地说着,手上不停地做着,片刻不得闲。即使身体一动不动,内心也忍不住妄念纷飞。提出的观点,告诫世人不要太浮躁,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差距,就在日常定心的工夫上。

心定方能志坚而神闲是什么意思

只要心中能定,能够放下消除焦虑妄念,即使困窘一室,依然能在心中修篱种菊,坐忘所在,寂静安然。

一个人,如果内在的心性和外在的才能都达到了如此高度,那么,他必定能站在人生最高层。

1、神闲气静:做事先治心,心定事可成

北宋散文家苏洵在其著作《心术》中写到:

“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,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”

其实不仅是领兵作战,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颗安定沉着的心,遇事保持镇定,内心不乱,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。

如此,内心强大起来,才有资本干一场大事。

公元383年,前秦苻坚率领百万之众南下,东晋军队连连战败,建康城里一片惶恐。

然而,坐镇建康的谢安似乎并不担忧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记载,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,谢安却怡然自得地与客人下着围棋。

棋局进行中,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。谢安接过信看完,什么话也不说,继续下棋。

客人询问谢安:“前线战事究竟如何”

谢安回“小儿辈大破贼。”他的神态举止,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。

“神闲气静”的人,不会为结果感到焦虑,遇事宠辱不惊,内心平和从容。所以,修养心性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能够静得下来。

曾国藩的《日课十二条》中有一条就是静坐:

“每日不拘何时,静坐四刻,正位凝命,如鼎之镇。”

曾国藩通过静坐的训练,使自己的心越来越安定,浮躁越来越少,做事情自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。

所以,想干大事首先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,而内心的强大离不开心性的平和、情绪的稳定。

2、智深勇沉:谋事靠智慧,做事靠勇气

想干大事,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,完善的理智分析又离不开敢于行动的勇气,以及果断决策的魄力。

如果只有天才的谋划而没有实践的行动,那么无论多么高明终究还是纸上谈兵,毫无用武之地。

如果只有行动的勇气而没有智慧的头脑,也只不过是一介鲁莽的武夫,如项羽、吕布一般自大狂妄,最终败得一塌糊涂。

真正成大事者一定是有勇有谋,能够把思想和实践统一结合起来的,他们通常不轻易展示什么,但内心的强大却足以让人仰视。

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。他奉赵王之命出使秦国,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不可一世的秦昭王,誓死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。

蔺相如他“怒发冲冠”的勇气,使得秦王都为之慑服。

后来蔺相如官拜上卿,位在廉颇之上。但老将廉颇却并不服气,于是他处处找机会侮辱蔺相如,故意和他过不去。

可蔺相如却并不和廉颇计较,他从维护国家安定的大局出发,处处让着廉颇,始终保持理智的头脑,避免了二人之间的内斗。

而廉颇知道蔺相如的这一番苦心之后,也主动负荆请罪,上门认错。两人由此结为生死之交,团结一致,共同为后世的人们所赞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