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筝是一种玩具,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,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。风筝源于春秋时代,至今已2000余年。相传“墨子为木鸢,三年而成,飞一日而败。”到南北朝,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。从隋唐开始,由于造纸业的发达,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。到了宋代,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。宋人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写道:“清明时节,人们到郊外放风鸢,日暮方归。”“鸢”就指风筝

风筝是玩具吗

中国最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——风筝

  

  风筝是中国最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。它集观赏、娱乐、竞技、健身等多种功能为一身,又与民俗、节令、科技、历史等联系紧密,充分地反映了民间玩具的丰富内涵。“清明近,游人闹,好风光,大家欢笑,风筝糊就到春郊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去郊外踏青这一传统风俗活动的重要内容。过去人们在有灾或患病时,就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待风筝放上天后剪断引线,让风筝随风飘去,以求放走晦气,交上好运。